本文结合嘉兴市记协秘书处牵头新闻社会监督工作的实践,从优化监督员队伍结构,扩展深化监督成果,媒体接受社会监督重在治本的角度,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优化监督员队伍结构是适应全方位新闻社会监督的内在要求
嘉兴市的社会监督员队伍于2006 年 1月建立。6年来,监督员们认真履职,对媒体报道“挑刺”与建言,为净化媒体生态倾心出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工作实践中,也遇到监督员提交的监督意见不够全面的问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监督反映报纸媒体的多,广电节目的少;监督反映综合新闻的多,专业资讯(栏目)的少;监督反映传统媒体的多,网络媒体的少”。对此,我们做了认真分析,认为除纸质媒体便于阅看外,早期建立的监督员队伍也相应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熟悉纸质媒体的多,熟悉广电媒体的少;具有综合新闻辨别能力的多,能辨别专业资讯好坏的少;习惯传统媒体的老同志多,处于网络潮流中的年轻人少”。要改变这一状况,不断优化新闻社会监督员队伍的组成结构,是队伍建设的关键。
为此,我们经过几届监督员的调整补充,通过各种途径选聘医学界、法律界、广电行业较年轻的监督员,逐步优化了监督员队伍结构。目前,全市共有新闻社会监督员20 人,其中熟悉纸质媒体的有13 人,熟悉广电有 7人,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有3 人;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分别占比 5∶2 ∶ 3 ,有效地改进了新闻社会监督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与监督效能。
《情况反映》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扩展新闻社会监督成果
综合新闻社会监督员的监督意见,编印《新闻工作社会监督情况反映》(以下简称《情况反映》),督促整改与反馈信息,是一级记协组织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在编印《情况反映》的基础上,针对监督员反映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重点监督,并尝试与专题调研相结合,在扩展新闻社会监督的成果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截至2011年底,嘉兴市记协共编印了《情况反映》 104 期,每期编发的来稿不少于10篇(条)。由于监督员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提升,监督意见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应提高。仅2011年度,市记协秘书处就收到监督员来稿781篇,人均超过30篇,共编发13期,采用稿件161篇。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对《情况反映》的监督意见十分重视,均能认真进行核查整改并作出反馈说明,对纠正导向偏差,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净化了媒体生态。
媒体接受新闻社会监督应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媒体在接受监督意见内部核查整改时,大多停留在刊播事故或差错本身的处理上,对深层原因重视不够,以至同类性质的问题与差错重复发生。如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本源上加以整改和加强基础性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与媒体精神产品的质量,是媒体接受新闻社会监督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的课题。
如媒体对社会新闻监督员提出的导向类失误偏差的监督意见,应在整改中重视发生导向差错的根源,注重从根源上加以分析,从整个导向把关保障体系中找出薄弱环节,如队伍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制度规范的执行力,责任追究是否到位等,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才能最大幅度减少乃至杜绝因个人行为失范导致导向失误责任事故的发生。
对于违法违规广告与夸大溢美的有偿“软文”(节目)的监督意见,媒体则应从审视内部经济创收的政策导向、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的决策原则,设置栏目(节目)宗旨与下达经济指标的合理性来查找根源,从经营理念、经济政策、运营体制与审查制度等方面找出根源与薄弱环节加以整改,并对界定模糊的事项在配套细则上加以规范,才能从本源上杜绝此类问题。
而新闻社会监督员反映最多的文字用语、编排和播出差错的问题,表面上是疏忽大意、不按规范操作,以及保障体系不到位所致,结症在于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达不到工作要求,责任追究与经济处罚力度达不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所致,尤其是同类性质的差错屡纠屡犯,应当从教育与管理两方面加大治本的力度,增强全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强化直接责任人与关联领导的责任追究,“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健全全程质量管理与严密的保障体系“三道防线”,最大幅度减少技术性工作的差错率,尤其是屡纠屡犯的技术性差错。 (来源: 《新闻实践》杂志 )
评论